羅馬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臘時期的3種,共有5種:多立克式、愛奧尼克式、科林斯式、羅馬式(塔司干式、復(fù)合式)。
1.羅馬多立克柱式(Doric Order)
外觀跟古希臘多立克柱式相近,但在柱頭下端添上一圈環(huán)狀裝飾;柱身下添加了圓環(huán)形柱礎(chǔ)。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8:1,整個柱身顯得比較粗壯。
陶立克柱式或多力克柱式DORIC ORDER是一種沒有柱礎(chǔ)的圓柱,直接置于階座上,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個挨一個壘起來的,較粗壯宏偉。圓柱身表面從上到下都刻有連續(xù)的溝槽,溝槽數(shù)目的變化范圍在16條到24條之間。它來自于古埃及,有名的法國埃及學(xué)者所命名的先陶立克柱式,是這種希臘柱式的先驅(qū)。希臘多立克柱式(Doric Order)的特點是比較粗大雄壯,沒有柱礎(chǔ),柱身有20條凹槽,柱頭沒有裝飾,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。著名的雅典衛(wèi)城(Athen Acropolis)的帕提農(nóng)神廟(Parthenon)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。
2.羅馬愛奧尼克柱式(Ionic Order)
柱式與古希臘愛奧尼克柱式相同,只是把柱頭上兩個渦卷間的連接曲線改為水平直線。
這種柱式比較纖細輕巧并富有精致的雕刻,柱身較長,上細下粗,但無弧度,柱身的溝槽較深, 并且是半圓形的。上面的柱頭有裝飾帶及位于其上的兩個相連的大圓形渦卷所組成,渦卷上有頂板直接楣梁?傊,它給人一種輕松活波、自由秀麗的女人氣質(zhì)。希 臘愛奧尼柱式(Ionic Order)的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,柱身有24條凹槽,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,愛奧尼柱又被稱為女性柱。愛奧尼柱由于其優(yōu)雅高貴的氣質(zhì),廣泛出現(xiàn)在古 希臘的大量建筑中,如雅典衛(wèi)城的勝利女神神廟(Temple of Athena Nike)和伊瑞克提翁神廟(Erechtheum)。
3.羅馬科林斯柱式(Corinthian Order)
頂板,頭部花形圖案,中心漩渦,耳輪,蕈柄,莨苕葉,圈線,線槽
樣子與古希臘科林斯柱式一致,柱高跟柱徑的比例是10:1,顯得纖細高大;柱身上有24條凹槽;柱頭部分由兩層毛茛葉和渦卷圖案組成,渦卷圖案成對出現(xiàn)。
它最早可能出現(xiàn)于雅典奧林帕斯山的宙斯神廟,四個側(cè)面都有渦卷形裝飾紋樣,并圍有兩排葉 飾,特別追求精細勻稱,顯得非常華麗纖巧。希臘科斯林柱式(Corinthian Order)的比列比愛奧尼柱更為纖細,柱頭是用毛莨葉(Acanthus)作裝飾,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。
4.塔司干柱式(Tuscan Order)
塔司干柱式其實就是去掉柱身齒槽的簡化多立克柱式,柱礎(chǔ)是較薄的圓環(huán)面。柱高跟柱徑的比例是7:1,柱身粗壯。
5.混合柱式(Composite Order)
這種柱式是將科林斯柱式的頂端與愛奧尼克柱式的渦卷相結(jié)合,使形狀顯得更為復(fù)雜、華麗。柱高跟柱徑的比例是10:1,顯得纖細秀美。混合式是1400年意大利文藝復(fù)興時期的建筑師阿爾貝蒂提出的。